59年,毛主席問賀子珍為何在蘇聯9年不回國,賀:我已經沒有家了
賀子珍
前言
毛主席和賀子珍是同生死、共患難的革命夫妻。他們的十年婚姻,那段扣人心弦的故事,一直引人入勝,留給世人無限啟發。
賀子珍決定前往蘇聯,毛主席動員一切力量挽留
1937年9月,毛主席結束洛川會議回到延安。此時家裡人去樓空,賀子珍已經離開延安,到西安去了,毛主席的心情十分沮喪。
對賀子珍,毛主席的情感是念念不忘的。日理萬機的毛主席孤單地坐在窯洞裡,陷入沉思。這間簡陋的窯洞,沒有多少家具,只掛著一些地圖,最值錢的物品是一頂蚊帳。
看著這間屋子的所有陳設,毛主席不禁想起自己和賀子珍共同生活的場景。那時候,兩個人經常圍坐在燭光下,你一言我一語,推心置腹地交談。
毛主席和賀子珍
毛主席不會忘記井岡山無人問津,只有賀子珍不離不棄的日子。也不會忘記,自己雙腳化膿的時候,賀子珍俯下身為他擦洗換藥。更不會忘記,賀子珍受盡辛苦為他生下孩子。
賀子珍對毛主席的照顧是無微不至的。夏天天氣炎熱,難以入睡,賀子珍會為毛主席扇扇子,替他趕走蚊蟲;冬天窯洞裡特別寒冷,賀子珍會早早生起爐火,供毛主席取暖;閒暇時,賀子珍會到山上採摘新鮮的野杏,自製成蜜餞,兩個人坐在桌前慢慢享用。
而如今,那個體貼入微、勤勞能幹的妻子已經遠走他鄉,毛主席的內心何嘗不是翻江倒海、心如刀絞?
一日夫妻百日恩,更何況他們生死相依近十年。於是,毛主席親筆寫了一封信,命警衛員送去西安交給賀子珍,期盼她看到信能回心轉意。
毛主席和賀子珍
可是,毛主席的希望破滅了。賀子珍只是請警衛員給丈夫捎回一條白手帕,上面寫著4個醒目的大字:「從此訣別。」
賀子珍頭也不回地走了,毛主席動員一切力量,想要留住她。在延安,當賀子珍剛剛產生這個想法時,宋任窮的妻子鍾月林勸她不要走。賀子珍到達蘭州,謝覺哉、王定國夫婦勸他返回延安。賀子珍到達烏魯木齊,彭儒、陳正仁夫婦再次挽留。
但是,這一切都沒有動搖賀子珍的決心。這個年僅28歲的女人身體單薄,卻有著比石頭更強硬的性格,一旦作出決定就不會回頭。
賀子珍
賀子珍的離開,是毛主席心裡隱隱的痛,他經常拿出那塊手帕黯然神傷,最後把手帕鎖在鐵箱子裡,珍藏在自己的內心深處。
與此同時,賀子珍到達西安,準備先去上海治病。在西安,她遇到剛從上海回來的毛澤民和錢希均夫婦。毛澤民夫婦告訴賀子珍,淞滬會戰已經爆發,她應該回延安去。
這個消息給賀子珍提供了一個回心轉意的機會,她有恰當的理由可以返回延安,繼續工作和戰鬥。但「好馬不吃回頭草」的賀子珍沒有改變心意,她決定直接去蘇聯。
為了勸賀子珍回頭,當天晚上,錢希均和她擠在一張床上徹夜長談。錢希均對她說:「回到大哥身邊去,您走了,嬌嬌那麼小,誰管啊!」賀子珍負氣說:「他管啊!」錢希均接著說:「您走了,大哥誰管啊?」賀子珍沒有接話。
雖然沒有成功說服賀子珍,但同樣是女人,錢希均明白她心裡是牽掛著毛主席的。因為臨近分別時,賀子珍留給了錢希均一條棉被,托她給毛主席帶回去:「他蓋得太薄了!」
錢希均被賀子珍的深情打動了,安慰又嗔怪說:「你這麼惦記他,這又何苦來!」賀子珍回答說:「生孩子生怕了,我要去治病,取彈片,好好學習。我一定要走。等我兩年。」
錢希均
幾十年後,錢希均每每回憶起這番談話,總是感慨萬千,說:「賀子珍人很聰明,可性情太犟,誰會料到後來的變化。她還是太年輕了,想不了這麼多,顧不了這麼多!我們當時都太年輕了!」
賀子珍毅然決然地走了,她怎麼都想不到,這次出走是她人生中最大的錯誤。當她踏上這條不歸路,也就失去了最寶貴的婚姻。
賀子珍
賀子珍在蘇聯的日子過得並不如意,她逐漸意識到自己的衝動帶來了多麼慘痛的後果。後悔的賀子珍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,並附上自己在蘭州照的相片,托回國的戰友捎給毛主席。但是,她沒有收到回信。
1939年8月,周恩來來到蘇聯治療手臂上的傷,捎來毛主席的回信,信中說:「子珍同志,你的照片已經收到了。我一切都好,勿念......以後我們就是同志了。」
這封委婉的分手信讓賀子珍傷心欲絕,她明白自己和毛主席徹底結束了。從此,賀子珍的心裡千頭萬緒,無處訴說。
在離開毛主席的十個年頭裡,賀子珍忍受了三千六百個日日夜夜的煎熬,帶給她難以癒合的傷痛。
許多年後,毛主席已經住進中南海。他多次提起賀子珍,傷感地說:「唉,她那次就是要走,聽不進我的話。我哭了,怎麼勸怎麼說也沒有制止她......」
賀子珍想見毛主席,卻希望渺茫
1947年,賀子珍回國,住在哈爾濱。這一時期,賀子珍並沒有產生想見毛主席的念頭,她需要花很長的時間來撫平內心的傷痛。
但哪怕不刻意去想,關於毛主席的一切常常浮現在她的眼前,無法忘懷。十年來,賀子珍始終珍藏著一條紅色的毛毯,只因這是毛主席送給她的,是她和毛主席恩愛的見證。回國時,賀子珍把這條毛毯帶回來了。
賀子珍
同樣是1947年的一天,毛主席的衛士李銀橋拿著一件布滿補丁的灰軍裝,走到毛主席眼前說:「主席,你看看吧,再穿就該出洋相了。說不定你作報告,在台上一做手勢它就會碎成布片了。」
毛主席接過衣服,小心翼翼地放在大腿上,用心撫摸上面的補丁,對李銀橋說:「它跟我參加過洛川會議呢。」
這時候,李銀橋發現毛主席的眼眶濕潤了。沉默片刻後,毛主席講述了關於這件衣服的一些故事,嘆氣說:「這樣吧,用它補衣服。它可以繼續發揮作用,我也能繼續見到它。」
毛主席說這些話時,眼睛閃爍著溫柔的光芒,好像這不是一件普普通通的衣服,而是和他生死與共的戰友。
毛主席
幾十年後,外孫女孔東梅在《聽外婆講那過去的事情》一書中寫道:「外公毛主席之所以念念不忘這件跟他參加過洛川會議的舊軍衣的『功勞』,是睹物思人,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。」
依照孔東梅所言,這件不知道縫補過多少次、漿洗過多少回的軍裝,讓毛主席想起了和賀子珍在一起的點點滴滴,才會無限感懷。顯然,毛主席還在思念著賀子珍。
1948年,賀子珍想給毛主席寫一封信。於是,羅榮桓出面,以她的名義給毛主席發了一封電報。電報中,賀子珍請求毛主席批准哥哥賀敏學來東北做手術,取出體內殘留的兩顆子彈。
毛主席收到電報後,當即回電:「子珍,來電收悉。華東戰局緊張,急需敏學在職就位。現在無法前來治療,以後有機會再予考慮。」
羅榮桓命秘書念給賀子珍聽,賀子珍聽完一言不發。過了很久,她私下告訴嫂子李立英:「毛主席的意見是對的。」
這封電報也把賀子珍拉入對毛主席的回憶中,她常常和李立英討論毛主席,詳細得不得了。她心裡有一個小小的心愿:她想見毛主席一面,說說話,握握手就行。
毛主席
這個願望很簡單,但對賀子珍來卻是希望渺茫的。1949年,賀子珍和妹妹賀怡見面,賀怡鼓勵她分別用中文和俄文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,信中賀子珍說:「我在蘇聯過得比長征還苦。」
1950年夏天,毛主席給賀子珍回信:「嬌嬌在我身邊很好,我很喜歡她。望你保重身體,革命第一,身體第一,他人第一,顧全大局。」這番話意味深長,是奉勸,是寬慰,也是遺憾與無奈......
收到這封信時,賀子珍正在天津。早些時候,她本想和女兒李敏、毛岸青、賀怡一起去北京。但走到山海關時,有人告知他們不能進京。賀子珍只好回到天津,再作打算。此後,賀子珍被安排在上海療養。
1954年9月,全國人大一屆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,毛主席在開幕式上發表講話。賀子珍通過收音機聽到了毛主席的聲音,距離她上一次聽到毛主席的聲音,已經過去了17年。那突如其來的湖南口音帶給賀子珍難以想像的震撼,她一下子病倒了。
61歲的毛主席獲悉賀子珍生病的消息,流下了淚水。他托女兒李敏給賀子珍帶去一封信,勸她好好聽醫生的話,看病吃藥,不要抽那麼多的煙。毛主席的來信勝過所有湯藥,賀子珍的病情大大好轉。
自那以後,女兒李敏成為毛主席和賀子珍之間的橋樑,經常往返於北京和上海之間。也就是在這個時候,毛主席委託李敏給賀子珍捎來一塊白手帕,這塊已經泛黃髮舊的白手帕,是毛主席一直用著的。
同樣的,李敏每次回北京,賀子珍總會給她裝滿毛主席愛吃的蔬菜。這些蔬菜都是賀子珍親自栽種,北方不容易買到的。禮輕情意重,這些蔬菜都不算貴重物品,卻承載著賀子珍的深情厚誼。
毛賀廬山相會,毛主席問賀子珍:你為什麼一去九年不歸
時間匆匆而過,轉眼來到1959年,這年夏天,廬山會議將要召開。這次會議的召開,給毛主席和賀子珍提供了千載難逢的見面機會。而毛主席和賀子珍這次見面,要歸功於曾志。
曾志是賀子珍多年好友。1937年,賀子珍剛剛離開延安不久,曾志就來到延安。毛主席和曾志見面時,把賀子珍離開延安、自己極力挽留的前因後果告訴她。
22年後,毛主席再次找到曾志,對她說:「我同賀子珍還是有感情的,我想見見她,畢竟是十年夫妻嘛!」於是,曾志把毛主席的想法告訴汪東興,由他安排見面事宜。
毛主席在廬山會議期間的會客室
7月9日晚,毛主席和賀子珍時隔22年再度重逢。這一年毛主席66歲,賀子珍50歲。這次廬山相會,用外孫女孔東梅的話說:「是外婆做夢也想不到的事情。」
一見面,賀子珍既激動又恍惚,只顧著流淚,一句話都說不出來。毛主席連忙安慰說:「我們見面了,你不說話,老哭,以後見不到了,又想說了......」
緊接著,毛主席詢問賀子珍的身體和生活情況,賀子珍一一作答。毛主席問:「你為什麼一去九年不歸呢?」賀子珍說:「哎,回來做什麼,我……我……已經沒有家了。」
當毛主席得知賀子珍在蘇聯的遭遇後,不禁輕輕地嘆了口氣,說道:「你當初為什麼一定要走呢。」賀子珍對毛主席的關心很感動,哽咽地說:「都是我不好,我那時太不懂事了。」
這時候,賀子珍站起來,毛主席問她:「幹嘛?」賀子珍說:「想看看你住的地方。」於是,毛主席領賀子珍走進一間臥室,賀子珍用手按按床鋪,說:「嗯,還軟和。」毛主席說:「其實,我喜歡睡硬板床,還是在戰爭環境裡養成的習慣。」
短短90分鐘的見面時間,兩個老人只是互相問候對方,可沒有人體會他們的心情和心境。臨走時,賀子珍拿走了毛主席的香菸和安眠藥。
廬山會議期間,毛主席曾默寫白居易的《琵琶行》。在此次書寫中,毛主席漏掉了6句42個字:轉軸撥弦三兩聲,未成曲調先有情。弦弦掩抑聲聲思,似訴平生不得志。低眉信手續續彈,說盡心中無限事。
由於這次特殊的會面,賀子珍對廬山有一種特殊的感情。1962年、1965年、1975年,她都曾來到廬山休養。除了心曠神怡的自然風光,廬山還是她情感的寄託。
廬山相會後,毛主席也曾兩度登上廬山。1970年,毛主席最後一次登上廬山,住在「蘆林一號」。有一天,毛主席和服務員聊天,說:「賀子珍對我最好,長得也漂亮。」此時,賀子珍住在上海一座安靜的院落里,院子裡種著臘梅花,這是毛主席最喜歡的花。
賀子珍在上海的住所
1976年9月9日,毛主席逝世,全國人民陷入前所未有的悲痛之中。然而,在孔東梅的記憶里,外婆賀子珍表現得很冷靜、克制。她只是雙手叉腰,在房間裡來回踱步,喃喃自語地說:「主席身體不是很好嗎?怎麼一下子就走了。」
3年後,賀子珍來到朝思暮想的北京,因為這裡既是女兒李敏的居住地,又是毛主席和數以萬計的共產黨人親手建立的新首都,她必須得去看看。在北京機場,賀子珍見到了前來迎接自己的曾志,她當時擔任中組部副部長。
9月8日,賀子珍在女兒和女婿的陪同下,參觀了毛主席紀念堂。她還向毛主席敬獻了花圈,上面寫著:「永遠繼承您的革命遺志 戰友賀子珍率女兒李敏、女婿孔令華敬獻」。
賀子珍參觀毛主席紀念堂
這時候,距離廬山相會已經過去20年。當水晶棺的升降機緩緩升起,賀子珍再次見到了她的戰友。
10年夫妻患難情,42年殷切期盼,如今卻是一個在外頭,一個在裡頭,天人永隔。賀子珍緊緊攥著毛主席送給她的那塊白手帕,強忍著淚水,不讓它掉下來。
後記
賀子珍與毛主席,他們同生共死,度過中國革命最艱難的十年。後來,賀子珍邁向另一條軌道,從毛主席身邊離開了,再難相見。雖然他們沒能一起走向人生的終點,但他們始終牽掛著對方,難以忘懷......